美麗誘惑

  《美麗誘惑》是由導演麥可.巴克於 2004 年拍攝的作品.改編自王爾德的劇本《溫夫人的扇子》,並將場景移交至 1930 年代的義大利阿瑪爾菲海岸城市。
我認為在改編上,導演有保留王爾德的主題精神——「好女人與壞女人真的如表面上看起來的那般容易分辨嗎?」畢竟電影名稱《A good woman》翻譯成中文就是「好女人」,且台灣翻譯的「美麗誘惑」又呼應到王爾德筆下達大人那句:「我什麼都能抵抗,除了誘惑。」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這齣電影將會呈現一個具判別性質的測試,賦予到我們的女主角溫夫人身上,而這個誘惑道出是好女人還是壞女人並無法以表面區分,也無法以名聲判定,唯有在這種誘惑(出軌或勾引)勾出人性中的恐懼(被拋棄)與慾望的時刻,我們才能看清事實。

人物:
  其實我被電影中溫夫人那近似情竇初開、溫婉可人、單純美好的形象給吸引了。當然還有狡猾機敏、風華絕代的歐太太,兩人各自在對角色的詮釋上跟劇本的描述有點不同:電影中的溫夫人比較沒有表現出說一是一的信念,她看起來十足柔弱,讓人不忍傷害,也因此人們對她出走的行動會感到更訝異,演員的表現更著重在對愛情的憧憬、對婚姻的細細品味、對被背叛的受傷感,我覺得劇本中的溫夫人更有攻擊性(當然一開始是被隱藏起來了)且起初對婚姻的使命感更加強烈。
  而歐太太則是讓人有種她更富有同理心的感覺,電影把她對上流社會人們施展的好口才與應對能力、對奧大人的欲擒故縱(其實品味一下總能感覺到她的真摯,好像她真的在糾結這個要不要嫁給他的問題,卻又用若即若離的方法對待他)表達的淋漓盡致。而且我覺得演員收起了歐太太應該會「不擇手段」的一面,事實上她看起來是很善解人意的。同時在船艙那場戲裡,她以理智又愛護的心態對女兒說「回去吧!回到他身邊!」那段十令人動容,因為歐太太向來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都會付諸行動,並運用智慧過五關斬六將,但她到她女兒身邊時,卻不使用任何心計、不計較得失,只是以保護的、十分心疼的
方式以理說服,在那刻她是溫夫人真正的媽媽。
  我覺得它在描寫上流社會各方面的不齒之處十分細微:溫夫人本是在服裝店見過歐琳太太的,這位太太迷人又貼心,但溫夫人意識到她的「衣著」是蕩婦的穿法——暴露又招搖,便與她保持距離,後來更是因為其他夫人們在她身邊不斷批評歐琳太太,把她說的不堪入耳,而對她厭惡、甚至懷疑丈夫。讓我們用一個最平等的心態思考,上流社會的男士們可以結婚又離婚,招蜂引蝶,而這些太太都知道這淺規則,她們譴責歐琳太太奪走他人的丈夫,從不譴責自家男人不守婚姻道德,因為體制下她們不能這麼做,這是歐琳太太背上全部黑鍋的一點。第二點,她們看到的到底都是些以訛傳訛的捕風捉影,誰也不在乎歐琳太太是否清白,就算她不是歐琳太太而是別人,他們也會一直落井下石,攻擊別人的人格。如果是遇到脆弱一點的人(比如溫夫人)可能在遭受這種攻擊後將無法負荷,然而他們是非常無情且不分是非的,只要有人可以嚼舌根就好。第三點,他們完全不在乎溫太太的心情,同為貴族,甚至是名聲良好的溫夫人,他們也是抱著看戲的心態,若真的把她當作朋友,他們至少應該求證後再說出口,而不是臆測後就把傷心事扔給溫夫人。對「自己人」尚且這麼無情,何況是對別人?於是這種惡意中傷最後也差點造成了溫夫人與溫大人之間無法彌補的缺失——溫夫人聽信他們懷疑溫大人,才有後面這麼多事的,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上流社會的高傲以及惺惺作態。

物件:
  我覺得電影中溫夫人換上銀色禮服(跟歐琳太太一樣暴露的那件)的畫面特別別出心裁,因為這呼應了電影主旨:究竟什麼是好女人?什麼是壞女人?如今眾人眼中的好女人,跟眾人唾棄的壞女人,竟以同一個姿態出現,這時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善惡是否難以分辨?我們曾經以為溫夫人是單純、柔弱又深具婦德,且一心一意愛著丈夫,但她此刻與歐琳太太不僅神形相似,連衣服(象徵身分與人們眼中的自己)也相同。
  「她們並無分別」這樣的想法不時出現在我腦中。另一方面,母親跟女兒換上同件衣服同時還暗示著溫夫人即將步歐琳太太後塵,她也將留一封信給丈夫後私奔。所以我覺得銀色衣服的巧妙在於,它先給觀眾一種無法二分好壞的感覺,再提示觀眾溫夫人接下來的行動,是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法。
  還有一點就是船隻的象徵意涵,原著中溫夫人是去到達大人在街區外的套房,他會在明早離開英國。可是在電影中溫夫人去到的房間是一艘遊艇。我覺得這個安排非常合適:遊艇開往風波不停的大海,浮載浮沉、無處停靠,呼應了溫夫人的處境。假如她沒有聽歐琳太太的勸說下船,那等著她的恐怕會是可怕的「流放生活」,成為壞女人的她也將會被上流社會放逐,並且,我們知道達林頓大人在電影中的形象更加輕浮、不擇手段、無恥,他擺明了就是要勾引溫夫人,不然也不會在不明確的情況下詆毀歐太太與溫大人,甚至暗中跑去找歐太太達成有利條件。他看起來太過熱切以至於不能讓人相信他的真心,他那是
「私心」,恐怕一旦過了新鮮勁,他就會立刻拋棄溫夫人。因此可想而知,溫夫人正處在一片即將開往充滿惡意的汪洋中的船,若非即時下去,恐怕她將被翻覆的船帶向無盡深淵。
  最後的信物當然就是那把扇子,其實它幾經人手,甚至出現在很多不同的地點時,我們就能明白或許歐琳太太才是扇子真正的主人——在電影裡首先就是歐太太被溫大人問到該送太太什麼禮物最好,是歐夫人選擇了這把扇子,並游刃有餘的告知了數種運用方法;當它掉在達大人船艙,成為一種「溫夫人背叛丈夫的證據」,成為一種不忠的侮辱後,也只有歐太太敢出門認領;最後它也繼承女兒的祝福,伴隨溫夫人為歐琳太太向奧大人解釋的一切而去到歐琳太太身邊——原著中是由歐太太親口向溫夫人要的,但電影中卻是由奧大人帶來並塞在飛機的座位口袋上,這證實這把扇子留在一群會攪弄是非的貴族之間是無法被珍惜的,就像歐琳太太本人一樣,唯有跟奧大人一起離開,她/它才能被欣賞、獲得
平靜—可知它歸屬於歐琳太太。

總結:
  這三項物品都呼應了主題「好女人跟壞女人的分別」,電影做這樣的安排十分令
人欽佩。
  但我也覺得,電影整體風格十分平靜,可能沒有辦法像王爾德所希望的那樣是個繽紛辛辣的喜劇,它的台詞被廣泛運用,但卻沒有戳中人心的感覺,因為在諷刺的情況下,一般被刺中都讓人疼得慌,諷刺是一種以邏輯讓人措手不及,或十分尷尬的幽默手段。但這齣電影卻十分的在「走流程」,中規中矩、按部就班,以平穩踏實的風格、唯美的拍攝帶出視角,所以節奏上比較不會這麼的有喜劇感。
不過憑藉帶入感,我們還是能感覺到一個溫馨的效果,因此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