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與霧

  《夜與霧》(Nuit et brouillard)是亞倫.雷奈在 1956 年所拍攝二戰時期集中營的紀錄片。其中導演的拍攝手法相當簡單,只將小段的影片和照片剪輯,再加上旁白音,由於題材太過沈重,應該是想「以輕表重」來帶入。另外,《夜與霧》的紀錄片模式為解說模式與展演模式,它是具有導演主觀性質在內的,其旁白看似清冷述說,彷彿它並不悲傷憤恨,卻也以一種更深層、更令人反思的方式講解,它擁有導演意念,我們可以看到感受到在旁白平靜無波的解說下隱藏的滔天巨浪。

一.納粹痛恨猶太人的原因
  我認為在夜與霧中觀眾已嚐盡了種族清洗所帶來的震撼,以及對生命被踐踏的憤恨。但我覺得造成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原因也是非常關鍵的,究竟是為了什麼理由,要把與我們無怨無仇的種族逼到這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
  資料顯示納粹痛恨猶太人的原因是多面向的——有說法是因為宗教問題,在兩千多年前的希伯來時代,猶太人居住在現今以色列地區,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當時猶太教視基督徒為異端,兩方水火不容,而之後在基督教變為羅馬國教後,猶太人們被羅馬政府驅逐出現今稱為巴勒斯坦的那塊土地(故鄉),開始了兩千多年的流散,他們漂無定所,加上宗教觀不認同基督教,因此普遍受歐洲歧視,這種歧視已存在幾百年,原本到現今二十世紀歐洲人民都忘卻這層歧視,但希特勒卻在二戰時期靠著宣傳和煽動,使仇視猶太民族的思維再度興盛。
  另一種說法是在經濟方面,德國因一戰時期簽下凡爾賽條約而欠下巨債,國家經濟蕭條,然而猶太人自古至今給人的印象都是十分會賺錢的(也有人將其曲解成狡猾貪財),他們並未受經濟影響,反而還因經商而富裕,於是在急需金錢下政府開始掠奪猶太人龐大的財產,且其他人民也因在經濟上妒忌猶太人而仇視他們。
  還有一種說法是關於希特勒本人痛恨猶太人而要進行種族清洗—傳說希特勒母親死於癌症,而他以為誤診自己母親的是猶太人,因此恨上猶太人,之後牽怒整個猶太族群而進行迫害,此類關於希特勒為何恨猶太人的故事不計其數,各種說詞層出不窮,比如他認為猶太人千年來漂泊無居,是個「失敗」、「依附」、「竊取」的民族;比如他認為在戰爭期間殺害猶太人等於給德國民眾一個團結的目標……專家至今尚無法定奪真正的迫害原因是什麼,也許是上述所有因子匯集起來形成的一種巨大民族意識讓人們想泯滅猶太人這個民族。可我覺得不論哪種理論都不足以成為屠殺猶太人的正當理由。
  希特勒執政時期不斷向大眾洗腦「應消滅猶太民族」、「猶太人不是人」等訊息,而大眾也有多數都應和了這種思維,使人不禁感慨究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人性會對他人的苦難感到喜悅,怎能放任自己的政府做出種種慘絕人寰的事件呢?也許其他人民不清楚集中營裡發生的一切究竟有多麼殘酷,但至今為止的二戰猶太電影都告訴我們當時的氛圍是沈重而危險的,猶太人的處境如履薄冰,其他人民知道卻不想阻止,或是想抵抗也無計可施,只是,我最無法理解的是為何這種發生在集中營的事必須是歷史上的一頁?為何歷史會留下這麼黑暗的紀錄?就算瞭解猶太人被仇視的各種因素,我依然不能認同這種事竟會
發生,它的發生是否代表我們應該對人性感到絕望呢?人類應是智慧的、具人文涵養、互相扶持、有判斷力、有包容力而存善念的,縱使互相傷害也決不該讓這種事發生,否則愧對自己生而為人啊!

二.集中營的煉獄情景
  我曾經去過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那裡的入口現在已經被改造成有餐廳、有
小花園、有遊覽車停泊的如同景觀園區的地方。之後我們走入集中營、走上瞭望台,這些地方都和片中場景一致,只是令人十分不安的是儘管眼前的景象多麽風和日麗,我們依舊是踩在一片屍橫遍野的土地上,只是沒有留下任何一塊人骨罷了。當我們要進入房屋內部參觀時,我母親停在門口說她不進去了,其實她在進入園區後就一直很敏感、也很想哭,她能感受到鋪天蓋地而來的歷史傷痛,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逝去的亡魂感到悲慟。於是我們留她在外面等候,當進入偌大的房屋,我們看到一排排木頭床架和泥黃色的水泥地面,當時還小的我認為那段旅程非常像進入博物館,隔著玻璃我們看到堆積如山的毛髮、鈕
扣、遺物……聽著導遊解說,我感覺恍若隔世,好像我並不是在聽猶太的悲慟事蹟,因為那是我們現代所不能理解的歷史,但在內心深處,我明白會有這種無法帶入自身感受的原因在於我們不能想像為何人類要做出如此殘忍的事,也永遠無法認可。
  在片中後半段我們看到堆積如山的屍體被推土機推著、被人扛著、或被扔下坑,這一個一個動作都彷彿在處理著沒有生氣的物品,屍體們以人類能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樣貌呈現於觀眾眼前。
  看著那一堆堆白骨山,看著面龐破裂、四肢分家的人體,看著瘦的只剩一層皮包著肉的慘白屍體,我真的認為他們已經不是人類,而是連軀殼都算不上的殘破物,他們在活著的最後一段時間嚐盡羞辱與苦楚,知道自己再也不會有未來後被不人道的手法處死,以至於看著他們的屍骨都會認為他們的靈魂已被消磨殆盡,那一張張了無生氣的臉龐、那一對對空洞無邊的眼窩,都告訴我們「沒有希望了」,他們是活在極度絕望下的牲
畜,不被當人看,可那副空洞的神情卻彷彿訴說在死後冤魂將永被囚禁在這塊集中營般,生無法逃脫、死無法逃離。
  我們看到的畫面象徵著人權被踐踏到極致。

三.「我只是奉命行事」
  其實在電影《為愛朗讀》中女主角漢娜也曾迫害過猶太人,片中描述她將他們關在一間失火的建築意圖殺害他們,但當二戰過後她接受審問時,她也十分困惑的回答:「那是我們的職責。」她完全不是將焦點放在這件事情人不人道,而是必須這麼做——因為接收到了命令而照做。這和夜與霧中那些軍官在片尾的推託或許不能相提並論(軍官說的是「我不是負責人」,代表想推卸責任),但不論是推卸也好、真的只奉命行事也好,我認為他們都散發出一種不認為自己做錯的感覺,他們的回答令人匪夷所思,難道軍官們沒有良知嗎?難道因為人們被宣揚「猶太人不是人」,他們就真的相信可以對其進行迫害了嗎?這些宣傳其實只要冷靜下來思考就很容易破解,但為何到了他們身上這種事卻變成無
解?變成不能不做?
  戰爭的崛起可能源自於人性的貪婪,但迫害呢?將一個種族迫害到生不如死的動機真的存在嗎?我總覺得答案都指向一個方向,那就是雖然在我們的認知中人類多數是具有同理心的,但在面對特定情況,他們可以很輕易的忽略他人的痛苦,不把人當人看,而且詢問他們為何這麼做時,那個原因對他們而言又像是「盲點」般的存在,會自動在腦中閃避忽略,他們本身意識不到自己做了多殘忍的事,但我認為這才是最危險的,因為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對自己所犯下的過失無感,我們不能忽視人類在集體意識下做出的非道德行為。

四.現代集中營
我們能明白導演拍攝這部片的用意在於讓我們反思人性、不要重蹈歷史覆轍,我認為人類有在逐漸改善,畢竟 1948 年已經立定了世界人權宣言,算是給予人類生而為人具有平等權利的一種保障(若是這種共識在二戰前就已建立,那該有多好)。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人性中的仇恨、歧視、恃強凌弱、貪婪是一種永久存在的現象,為了自身更大的權利,或許某些掌權者仍會不擇手段地迫害人民,我們至今仍無法很肯定的說集中營已經不存在了,集中營不僅是表面上扼殺人權的地方,也代表著一種為自身權利而抹煞他人存在的集體行為,因此我十分希望這個世界能無時無刻照耀著人性的光輝,不被黑暗所吞噬。

門上的德文意思是「工作製造自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